(电影《大决战2:淮海战役》,百“雷”齐轰)
12月8日,四纵攻克沈庄。“飞雷”的参与研制和改进者之一,后来被授予“全国战斗英雄”称号的工兵排长高文魁指挥三门“飞雷”射击,一共打了22发,有21发命中,被命中的敌军工事都被炸成了平地。
战斗结束后,高文魁前去检查“飞雷”的效果,发现离“飞雷”落点十多处躺着许多没有受伤但已被震死的敌军,而在两个被炸塌的工事中间只落下了一发“飞雷”。迫近攻击时“飞雷”威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。
解放军的交通壕离敌军前沿阵地越来越近,连夜间咳嗽,相互之间都能听得到。在内部构造上,交通壕也越来越象样,其中的每一道都深过人头,主干交通壕甚至能开过吉普车。通过这些密如蛛网的交通壕,前沿的所有作战单位,团、营、连、排、班都被联接起来,指挥所、掩蔽部、火力点、避弹洞、存水处则像大大小小的根瘤一样,附着于交通壕之上,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。
展开剩余65%虽然交通壕四通八达,彼此联通,但是穿行其间却不会混淆或迷路,因为凡是岔路口都设有路标,指示着走向各个部队的方向。
在打仗间隙,解放军在双堆集的阵地更像是一座地下城。在“地下城”内,弹药、饮食往前送,伤员往后送,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络绎不绝,就像赶集一般。
在现代战争中,后勤是个不容忽视的角色。由于淮海地区连年水灾,老百姓生活很苦,负担不了解放军参战部队的粮饷,中央因此责成中原、华东、东北解放区供粮送弹,予以全力支援。
淮海战役打响后,总前委专门设立了后勤司令部、交通司令部,用以调度粮弹,但最初也出现过不理想的情况。比如刘伯承曾打算在黄维兵团立足未稳,构筑出较巩固阵地工事之前就发动大规模攻击,然而因为弹药未能及时大量前送,导致攻击延迟,结果“硬核桃”越来越硬,也越来越难啃。
刘伯承对后勤很有研究。他对后勤业务中的“前送”“后送”有非常专业的解释:所谓“前送”,就是上级机关在战时一定要把弹药食品等物资送到火线的战士手里。所谓“后送”,就是要负责把伤员抬下火线,并且送到包扎所或野战医院。
刘伯承认为,谁没有主动前送后送,等着下边来催来要,就是没有尽到责任。在他和陈毅、邓小平的督促下,后勤司令部、交通司令部以“保证前方”为口号,将山东、江苏、河南、安徽四省民众都动员起来,组织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。
在战役期间,大车、小车、担架、挑子汇成一股股人流,不分昼夜地在平原上流淌。单就豫皖苏区的不完全统计,这个仅拥有九百万人口的解放区就支援粮食二亿多斤,绿豆、黄豆、花生五百多万斤,派出民工二百余万人。陈毅事后感慨道:“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。”这句话也就此成为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。
发布于:天津市